
中房研究院ICR政策中心整理
秦刚(国家信息中心国际信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、中房ICR学术院长)点评:
超大城市北上广,告别“大拆大建”,拥抱“小而美”更新。在我看来,小规模“微更新”更具城市价值。北京2.5亿平方米总量宏大;178个重点街区焕发生机。
近日,《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(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城市更新规划)》由市政府印发。北京城市更新严控大拆大建,严守安全底线,严格生态保护,是小规模、渐进式、可持续的更新。规划聚焦基础设施类系统保障,聚焦危旧楼房和简易楼,将通过街区统筹,实现公共服务、交通、市政、安全等设施更新改造,实现平房院落、老旧小区、危旧楼房和简易楼等居住类更新改造,实现老旧楼宇与传统商圈、低效产业园区与老旧厂房“腾笼换鸟”等产业类更新改造。
据悉,本次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区域,以首都功能核心区、中心城区、北京城市副中心、平原新城及地区、生态涵养区新城为主。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,远景展望到2035年。
以新总规为引领,从服务四个中心建设、推动五子联动为导向的功能性更新、民生保障和环境改善为导向的社会性更新两条主线出发,提出保障首都功能、激发经济活力、改善民生福祉、加强生态保护、传承历史文化、提升治理能力6方面更新目标,并细化提出10条更新策略。依托“一核一主一副、两轴多点一区”的城市空间结构,有序引导各圈层开展更新工作。城市副中心立足“腾笼换鸟”,强调高水平落实控规。坚持首善标准,以人民为中心,聚焦存量空间,构建更新空间体系,加强街区统筹。在全市划定178个重点更新街区,梳理全市集中建设区内可更新建筑约2.45亿平方米,以块统条、以条促块,推动城市环境品质、空间结构和功能效益的整体优化提升,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有效的空间载体。面向基层、面向需求、面向实施,将回天地区街区控规“四步走”“八清单”工作方法推广到其他更新街区。坚持自下而上找问题、街区统筹理资源、多元协商明需求、整体策划定方案、搭建平台统实施,形成“清单式”“菜单式”的基层治理工作模式。坚持政府引导,提升政府对城市更新的支撑作用。强化市场主体,激发市场投资活力与更新动力。鼓励居民参与,加强街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。凝聚社会力量,发挥责任规划师力量,推进跨专业、跨行业的沟通交流。健全城市更新政策体系,形成城市更新“1+N+X”系列文件。加强市区两级协同联动,建立“政府统筹、条块协作、部门协同、分层落实”放管衔接联动服务的工作机制,推进项目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。以点带面,滚动集成更新任务和项目,形成各区的主要更新资源,引导辖区和街镇发挥统筹作用,合理安排更新时序和资源投放,推动物质空间与城市治理的整体“双提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