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手笔,杭州规划了33个TOD!
3月15日,《杭州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利用专项规划》(下称“规划”)正式公布。这份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,近期为2021到2025年,远期为2026到2035年。
根据批复,杭州未来将形成核心片区、东部片区、南部片区、西部片区、北部片区、拓展片区为总体分区的“六区二十一片”TOD重点发展区。
形成特级、I级、II级的TOD分级体系,其中特级1处、I级15处、II级17处,总计33处。
毫无疑问,这份规划明确了杭州未来TOD的总体布局、开发模式,旨在通过形成以轨道交通为轴线的TOD开发建设,构建高品质、多层次、多样化的公共交通体系,从而促进交通、空间、产业的协调发展,推进城市交通的绿色转型。
三级TOD,差别在哪里?
首先解释一下杭州的TOD分级体系:
特级TOD:依托综合交通门户枢纽,具备多轨换乘条件,车站客流量一般高于10万人次/日,用地功能高度混合,发展形态站城融合,具备完善的城市功能和丰富的立体交通场景,核心区半径可达1000m以上,居住和就业人口总量一般不少于20万。
I级TOD:主要依托轨道交通双线或多线换乘枢纽、多站点联动地区或结合大型公共汽(电)车枢纽一体化布局,车站客流量一般高于5万人次/日,用地功能混合,一般具有组团公共中心功能、完善的垂直交通体系和便捷的换乘系统,核心区半径为800m左右,居住和就业人口总量一般不少于8万。
II级TOD:主要依托轨道交通换乘站、大客流站或车辆段,车站客流量一般不少于1.5万人次/日,一般具有片区公共中心职能和多方式换乘系统,核心区半径一般为500~800m,居住和就业人口总量一般不少于5万。
可以看出,这种分级体系是按照TOD项目要与公共配套、综合交通、产业布局、土地利用、城市生活组织及区域发展需求等要素有效协同的目的划分的,从而实现对轨道交通站点实施差别化规划全覆盖。
资深规划师宋田表示:“杭州将TOD分级,有利于结合城市功能分区,引导TOD差异化发展,根据不同站点周边区域的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,不同的TOD将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,对轨道交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。”
“顶流”有且只有一个
明确了TOD分级后,来看看因规划受益的赢家都有谁。
头号赢家是余杭区,因为唯一的特级TOD西站枢纽就坐落在此,且还坐拥一个I级TOD。它首先是未来科技城的中心,也是杭州的三大中心之一。同时,作为高铁和地铁双上盖项目,它还会是中国高铁TOD时代的建设范本。
杭州高铁西站枢纽TOD是全国首个高铁地铁双铁TOD项目,也是2022杭州亚运会的配套项目。位于老宣杭线仓前站北侧,直线距离良渚古城遗址约11公里、武林广场约17公里、钱江新城市民中心约22公里。
项目整体开发建设周边13平方公里区域,并进一步结合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,扩大西站枢纽的辐射效应,枢纽北侧打造大面积生态文化公园,实现站在城中、城在园中、城景交融打造站城一体的高铁枢纽和生态科创新城。2019年9月杭州高铁西站枢纽开工,计划于2022年杭州亚运会前建成运营。
除了这个“顶流”外,I级TOD较为集中区域是拱墅区、钱塘区、上城区,武林新城、杭钢、金沙湖、大江东、望江、钱江新城等板块都喜提TOD。
而临平区、萧山区、临安区的TOD规划侧重度一般,绝大多数都是II级TOD。
值得注意的是,《规划》中也列举了近期的重点项目:西湖TOD、望海潮TOD、康桥北TOD、杭钢TOD、永丰TOD、武林新城TOD、白马湖TOD、汽车南站TOD、所前TOD。
城市进化的下一个风口,非TOD莫属
至2022年2月,杭州城市地铁运营总里程已达约401公里,到2035年,城市地铁运营总里程更将突破1000公里。
站点TOD开发可以让杭州避免像过去一些“摊大饼”式城市开发所带来的交通拥挤、环境污染、通勤成本较高以及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,从而能更好地实现职住平衡,提升市民生活品质,有效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负荷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,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。
在宋田看来,这份规划的出炉,将使杭州未来的TOD布局更加合理有序,即便城市人口从1000万到1500万,乃至2000万,也不至于出现城市盲目扩张发展,更多的市民能够享受到TOD带来的便利生活,也有利于杭州形成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,帮助核心区分散交通等各方面的发展压力。
未来,杭州市将继续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开发引导土地、人口、岗位等资源向轨道交通沿线集聚,以实施TOD综合利用规划、一体化城市设计,高品质打造“轨道上的杭州”,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。